近日, 松下宣布将于2021年结束液晶面板生产业务, 未来将专注于B2B业务, 并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拓展汽车和工业领域的设备业务。 记者了解到, 近年来, 液晶面板市场因供过于求而逐渐降价。 今年第三季度, 超大尺寸液晶面板出货量增速最为明显。 中国液晶面板厂商产能占比近半,

产能格局正在重构。
        业内人士表示, 未来, 从全球液晶面板产业来看, 中国面板厂商有望占据主导地位。 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 外资品牌在高端制造、上游关键零部件等领域仍具有明显优势。 据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赵方元11月21日消息, 松下宣布将于2021年停止生产液晶显示面板。
       具体而言, 将停止旗下松下旗下的液晶面板生产。 2021年在日本孝谷县姬市设立Liquid Crystal Display Co., Ltd.。在停止生产液晶面板后, 松下将专注于B2B业务, 并计划在全球范围内扩展其在汽车和工业领域的设备业务, 专注于 关于 CASE、通信和情报。 全球液晶面板竞争激烈, 中国厂商占比不断提升。 对于停产决定, 松下表示, 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液晶面板经营环境的演变, 公司采取多种措施转移市场重心, 推出新产品。 , 但它认为进一步的业务继续下去将是不可持续的, 不可持续的, 因此决定停产。 记者注意到, 近年来,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市场供过于求, 价格逐渐回落。 比例不断增加。 群智咨询公布的研究数据显示, 在今年前三季度电视面板出货量和出货面积排名中, 京东方分别以4090万片和2170万平方米位居第一, 华星光电和中电熊猫紧随其后。 、惠科、彩虹光电、夏普等中国企业纷纷上榜。 预计从2020年开始, 中国面板厂LCDTV面板产能占比将超过50%。
        对于目前全球多家大型面板厂商逐渐退出LCD业务, 而中国厂商占比却在快速提升的现象, 业内观察人士丁少将认为, 主要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 从外部环境来看, 液晶面板技术被中国厂商掌握后, 国产面板的成本优势导致面板价格持续走低。 在市场竞争方面, 非国产面板厂商品牌的竞争优势被严重削弱; 从内部来看, 松下品牌本身也在转型升级, 重点关注新材料、能源等。上游关键零部件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移是相对自然的高新技术产业转移。 彩电厂商大力推广高端、大尺寸彩电。 记者注意到, 今年以来, 各大彩电厂商都在大力推广高端大尺寸彩电。 奥维云数据显示, 今年三季度我国彩电市场平均规模快速突破50英寸, 其中50英寸以下彩电线上线下零售额下降5.5%和7.1% 分别; 65英寸以上彩电线上和线下零售额分别增长5.2%和7.3%, 直接带动大尺寸面板出货量大幅增长。 群智咨询研究数据显示, 今年第三季度, 全球液晶电视面板出货量达到7176万片, 环比增长2.7%, 同比下降4.1%; 出货面积约4106万平方米, 环比增长6.8%,

同比增长2.4%。 值得注意的是, 今年第三季度, 65英寸面板出货量达到562万片, 同比增长33.1%, 全球市场份额增长1.6%。 但彩电尺寸均价的持续下滑, 反映出上游面板供过于求, 价格持续低迷。 据了解, 面对面板价格下跌带来的亏损压力, 面板厂商从三季度末开始积极调控产能和产能, 不少厂商开始加速启动液晶生产 OLED产能及布局。 分析:国外品牌在上游关键零部件领域仍有优势。 丁少将表示, 从上游来看, 一方面, 液晶面板产业线产能大幅缩减, 将提振终端市场价格; 另一方面,

部分面板厂商关闭低技术业务, 向高技术升级, 提高产品技术的议价能力, 带动整个终端市场向高端发展。 他表示, 从未来全球液晶面板产业格局来看, 中国面板厂商有望占据主导地位。 虽然目前“缺芯缺屏”的局面已经基本扭转, 但也需要清醒地认识到, 国外品牌在高端市场。 制造业、上游关键零部件等领域仍具有明显优势。 “目前, 松下等很多外资品牌在高端技术领域仍有竞争力,

他们将更加专注于引领新技术。OLED等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少数外资品牌手中。” 丁说少将。